孩子健康成长 家长要关注这五“态”

中国青年报   2023-08-07 06:47:45

孩子上了中小学后,有的家长可能会感到焦虑,遇到一些问题拿不定主意。有的家长调侃因辅导作业或教育孩子被气得心口疼、血压升高。笔者结合工作经历谈几点想法,供大家参考。

一、适当调整心态

家长们最大的担心是怕孩子将来考不上好大学,找不到好工作,家长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,但我们更多的是要有信心。即便是孩子没考上好大学,学一门技术,有一技之长,一样可以养家,一样可以正常生活。


(资料图片)

弦绷得太久太紧容易断。家长的心态过于紧张,无形中会增加孩子的心理压力,可能会让孩子的心理也一直处于紧张状态,这并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。我们不提倡家长和孩子没有任何压力,也反对家长和孩子压力过大,希望家长的心态能稍微放平一点,既严格要求孩子,也更多地接纳孩子,相信孩子。如果孩子通过努力,获得了优秀的成绩,我们当然高兴;如果孩子没考好,不建议你对他大吵特吵,甚至“手脚并用”,只要他健健康康,有积极向上的心态,有良好的品德就行。毕竟谁不想考好呢?没考好他心里也难受,他自己会总结、反思、努力的,这时,他更需要我们的鼓励。人生路很长,一步一步来,只要脚踏实地走下去就行。

二、尽量降低姿态

家长给孩子讲道理时很容易产生矛盾。时至今日,仍然有很多家长错误地认为自己比孩子高一等。在父母面前,孩子就得听父母的,不能摔东西,不能发脾气顶嘴,否则就是对父母极大的不尊重,就无法容忍。

例如,当你批评孩子写作业坐姿不对,并警告他再不对要惩罚时,孩子可能立即反驳:“你看书写字的坐姿对吗?你自己都做不到一尺一拳一寸,有啥资格来教育我?”你会怎么做呢?是跟孩子讲一通道理或跟孩子辩驳,还是直接发脾气?我们能不能心平气和地跟孩子约定,以后相互监督坐姿,谁错惩罚谁?现在的孩子接受更多的是自由、平等、民主、公平、法治的思想,他们认为自己跟父母是平等的,父母说的不一定是对的,他们会坚持自己的主见,不一定全听父母的,他们喜欢朋友式家长、民主式家长。

再例如,你看到孩子学习桌乱糟糟的,而且你已经帮他整理了好多次,你让他整理一下,他随口说:“我等会儿整。”你会怎么做呢?是平静地观察,还是要求他必须现在就整理,抑或是问他到底啥时候整理,给你一个准确答案。即便是你认为孩子可能是撒谎,不一定会整理,也不建议你立即揭穿谎言,孩子毕竟是孩子,我们可以适当宽容一些,有时候不一定非得跟孩子较真。

三、恢复学习生态

就文化课学习而言,“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”是一道伪命题。

例如可能有一些家长不让孩子上幼儿园大班,让他去上学前班:学拼音,学写字,背诗词,练算术。孩子升入小学后,这些内容要重新学一遍,而他们对这些知识已没有新鲜感了,上课也未必认真听讲,同时也可能失去了好奇心和探究的兴趣、意志。家长的这些做法打破了学习的生态圈,未必是有益的。

学习要因人而异,不要盲目跟风。不是说上了辅导班,成绩就一定优秀;不上辅导班,成绩就一定不好,从来没有这样的现象。现在的中高考命题越来越灵活,重在考查思维品质,设定情境任务,兼顾基础性、应用性、综合性、创新性,反对盲目机械刷题,不是做题越多,成绩就一定越好。

其实,孩子提升成绩最有效的办法是上课认真听,课后认真完成作业,有问题及时向老师请教,及时跟同学们探究,争取当天解决当天问题。班上曾有个学生,高二时英语才考七八十分,但他天天去办公室问问题,课间经常看到他向英语老师请教,最终高考时英语考了135分。

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身心发展特点,不建议拔苗助长,不建议一律超前学。

四、文体活动常态

这一代孩子的学习压力比我们那一代人要大得多,所以他们的心理问题也可能更多,更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。无论是在家里,还是在学校,我们要常态化地开展一些有益的文体活动,来帮助学生减压。例如学校里定期开展远足活动、拔河比赛、球类比赛、田径运动会等,让学生们奔跑起来,出出汗,转移注意力,把心中的情绪宣泄出来,会让他们的体魄更加强健,心态更加阳光。如果能定期举办文化艺术节、社团活动等,给有才艺的学生搭建展示才华的舞台,他们会更加自信。

五、防止身心变态

我们常说要尊重孩子,“领着一只蜗牛去散步”,但现实中能真正做到并不容易,如果能真正把孩子当成孩子来看待,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、意见,走进孩子的情感世界,那么就会有助于孩子健康成长,否则可能导致出现心理问题。

例如孩子不想上辅导班,而你作为家长,强制孩子去上,孩子心里有情绪,他会认真学吗?这会不会导致亲子关系紧张甚至让孩子出现厌学症状呢?如果一旦出现,我们就后悔莫及了。

有个朋友家的孩子初中考上了名校,他的妈妈就辞职陪读,但后来孩子却厌学了,父母一直找不到原因,直到高中才慢慢发现原因。原来孩子初二时打篮球,篮球不小心砸到另一位老师,老师把孩子送到了政教处,政教处说给孩子一个处分,如果后期表现好了,让各科老师签字来消除处分。孩子一直很担心这个处分,到初三他问父亲如何消除处分,他父亲竟笑着说:“啥处分?假的,当时想着给你个教训,我跟政教处商量出来的办法吓唬你的,根本没有处分。”

就因为这个事情,孩子觉得父亲一直在骗自己,他不再相信父亲了,竟慢慢开始厌学了。到了高中,说起此事,孩子依旧泪流满面。可见有些事在大人看来可能是不值一提的,但对孩子的心灵伤害却很大。

作为父母,可能觉得给孩子提供的学习、生活条件不错了,但在孩子看来可能是“父母整天就是学习、作业,除此之外,还有什么呢”?

(作者为郑州市第十六高级中学教师)

吕贻晓 来源:中国青年报

最新资讯

猜你喜欢